跳到主要內容
search
435藝術聚落logo

藝術家專訪

符號混編交織,創造解剖藝術異世界

專訪藝術家|陳思穎

喜愛哥德風電子樂、重金屬音樂,作品充滿死亡、詭譎氣息,穿著又總是渾身黑的陳思穎,帶著一股充滿距離的神秘感,這是大眾對她第一眼的印象。然而,在與思穎暢談了一個下午後,感受到的只有她那滿滿的親和力與積極爛漫的個性。平時喜歡上網、聽音樂的她更笑稱自己其實只是個一般宅女。

「就試試看吧!沒甚麼不行的。」抱著這股衝勁,歷經了近十年的海外生活,去年才返台定居的她,目前正以全職藝術家的角色積極活動中,她於臺灣落點的第一個工作室,正是位於435藝術聚落4208室。接下來,就讓我們一同來關注這位充滿反差感的435進駐藝術家吧!

 
 

解剖藝術家的直覺,科學v.s藝術

與大多數90年代的小孩相同,生長過程恰逢msn、台灣論壇等社群網站興盛時期,網路聊天室、網友同好相聚、各式論壇討論區打開了思穎的視野,然而與一般孩童在網上接觸到的流行文化稍微不同的是,思穎在那裡探索著她鍾情至今的「哥德文化」。在同年齡朋友聽著五月天、周杰倫的同時,思穎則為哥德式的服裝、歌曲、藝術著迷不已,那種帶點神祕、華麗、暗黑、浪漫、精雕細琢的氣息,深深捉住思穎的心,也進一步啟發她想創作的慾望。恰巧家中也提供了思穎一個得以經常接觸藝文的環境,每逢假日她便往畫室跑,在一次參加國際學校博覽會的因緣際會下,她決定前往國外進修藝術,並於高二就申請到夢想中的大學:英國中央聖馬丁學院(Central Saint Martins),進而展開她的創作之路。

開始鑽研科學藝術純粹是一個偶然的直覺。「你們應該也有聽過藝術家很容易對某樣東西特別執著,或很突然地迸出靈感那種感覺吧?我覺得我就是那樣。」思穎笑著說。在選修了欣賞的教授開的科學藝術課程後,心中的某塊靈魂便蠢蠢欲動了起來,這種心癢難撓,使她走進了圖書館,跟隨著「直覺」,她面對的是成堆的醫學解剖書籍,各種血管、骨幹、器官,就如同樹枝、植物蔓延入思穎的心裡,她立即被這些生命力所吸引,從此深陷且不拔。

「科學」與「藝術」,乍看雖是毫不相關的兩門科目,卻在思穎的畫筆下,共同交織成一個獨特的世界觀。她將科學理論作為想法的切入點,大量繪製、剖析精密的動物、器官、骨骼、血管、枝幹,用冰冷頹廢的方式架構出畫面,但卻又不完全如同科學,去追求一個精準無誤的計算,取而代之的是在其中回應自我感情、增添溫度,以及詮釋遊歷於不同文化經驗的社會觀點。

 
 

不生不死的生命循環,象徵符號轉譯創作理念

思穎的畫作中藏有許多符號,山海經的古獸與西洋的奇花異草,在她東西交匯的筆觸下混編出新的意涵與多重樣貌。思穎不僅想沿用符號原有的意象,運用黑、白色調召喚出骷髏、器官、異獸等元素中隱藏的「死亡」與「毀滅」,再以富有生命力的植物圖像包圍其上,死之後是生,生之後又是死,以衝突且對立的手段超脫現實世界的理解,是她慣用的表現方法。這些重新詮釋的符號不僅是對於異界的獵奇描摹,更反映了台灣社會中家庭與自身不可割裂的壓迫,觀看作品的同時除了陷入她所創造的異界之外,更能體會到創作者投注在其中的生命故事。

藝術就是抱持好玩的心,當永遠長不大的小孩

總是抱著一股衝勁、充滿好奇心的思穎,即便獨自在海外,她仍積極接洽各藝廊、單位,更毛遂自薦搭起了與她喜愛的音樂之橋梁,為歐洲樂團設計專輯封面。除了英國留學外,也待過荷蘭、美國駐村,同時,不忘把握在台灣的機會,長期往返各地,為的就是嘗試更多創作的可能性,她認為,身為一個創作者必須不斷地考慮下一步,而做藝術的人,就像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,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尋覓新鮮事,保有好奇心。

最後,思穎與我們分享她在435的感想,特別喜歡這裡自由的風氣的她,非常期待在這與藝術家朋友們的火花,甚至更擔任起副樓長,也期望之後能透過工作坊互動,讓民眾更了解自己作品。

 
images
images
images
images
images
images